小月龄宝宝每天到底吃几顿辅食?
这是不少妈妈的疑问
网络上不少辅食添加建议
都是从开始添加辅食安排每天两餐
我们成年人每天三顿饭
孩子每天只吃一顿,行吗?
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些
关于宝宝增加餐次的内容
▽▽▽
一岁左右宝宝每天吃几餐?
宝宝在一岁前或者到一岁左右每天到底吃几餐,目前是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标准的,所以在实际操作中,有每天安排一餐的,也有每天三餐的。
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,但是目前大多数辅食添加的建议,在开始添加辅食时都不会直接安排三餐辅食,大部分都是建议每天安排一餐,然后大概在宝宝9个月左右会增加一餐,等孩子到了一岁,建议每天安排三餐。
对于这样的安排,我们是不建议的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中提到:
7~24月龄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。母乳仍然是6月龄后婴幼儿能量的重要来源。母乳可为7~12月龄婴儿提供总能量的1/2~2/3,13~24月龄幼儿总能量的1/3.母乳也为婴幼儿提供优质蛋白质、钙等重要营养素,以及各种免疫保护因子等。
由此可见,2岁前母乳或者配方奶粉都是孩子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们建议一岁以前孩子的食物仍然是以奶为主,可以每天安排一餐辅食,一岁以后逐步增加辅食的比例,减少奶的摄入,直到一岁半全天安排三餐。
辅食和奶的比例
很多家长,包括网络上的各种辅食添加建议,都把辅食和奶液分开来看,有的只看辅食吃了多少,吃了几顿,而忽视全天摄入食物的总量,这样考虑肯定是不行的。
在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中对此也有详细的实践应用指导:
7~9月龄婴儿每天的母乳量应不低于600ml,由母乳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/3,每天应保证母乳喂养不少于4次;10~12月龄婴儿每天的母乳量约600ml,由母乳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1/2,每天应母乳喂养4次;13~24月龄幼儿每天的母乳量约500ml,由母乳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1/3,每天母乳喂养不超过4次。对于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,满6月龄后需要继续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。
孩子的胃容积是有限的,并不是无底洞,吃多少都可以,辅食的能量密度都是比奶液大的,消化的时间比奶长,通俗点儿说就是辅食比奶“扛饿”,辅食吃得多了,奶量必然要减少。
而在辅食添加初期,宝宝能吃的食材种类有限,这就意味着食物种类单一,营养素摄入不全面,加上一岁前宝宝面临着乳牙萌出,疫苗接种次数比较密集,添加辅食后消化系统适应程度不同,这些对孩子的健康和抵抗力都是比较大的挑战。如果在这时增加辅食的量,奶量下降,更容易让孩子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,影响生长发育。
辅食添加进度慢、搭配不合理
这是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7~24月龄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,可以看到7~12月龄的宝宝每天建议:
油:0-10克
一个鸡蛋黄
畜禽肉鱼:25-75克
蔬菜:25-100克
水果:25-100克
谷类:25-75克
母乳700-500毫升
我们在工作中发现,孩子的辅食制作家庭差异非常大,包括网络上各种教制作辅食的食谱,也多是单独一个菜品,而不是一餐的搭配。这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长往往用一道菜,或者一道主食代替了一餐辅食,本应是主食和副食搭配的一顿饭,变成了一碗菜或者一碗饭。上面建议的孩子全天食物搭配就少了,或者各类食材比例非常不合理,常见的就是蔬菜的量不足,肉类超标。
辅食添加进度慢是普遍存在的情况。大多数家长参考的是“一种食材吃三天,没有过敏症状再添加另一种”,这样的安排,一个月最多能添加10种食材。期间一旦孩子出现出牙不适、感冒、发烧、腹泻等情况,辅食添加的进度就会更慢。我们工作中有的宝宝9个月10个月,甚至11个月大,添加的食材不超过10种也有不少,这样家长在有限的食材中选择,孩子的营养来源过于单一,再安排两餐辅食,奶量不够,营养不全面是必然的。
比如下面这种看起来满满都是蔬菜,很有营养的粥,实际上因为绿叶菜普遍是体积大重量轻,家长只选择几片菜叶感觉很多,称量重量可能只有几克十几克,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。
而有限的食材范围限制了家长的选择,加上网络上大多数辅食添加的建议都选择淀粉丰富的根茎类食材,例如土豆、山药、红薯,或者甜味居多的红薯、胡萝卜、南瓜这些甜味重,容易制作成细腻无颗粒的糊状食材,孩子养成嗜甜的口味,吞咽多咀嚼少,颗粒粗糙、膳食纤维丰富或者韧性大的食材,例如绿叶菜、各种蘑菇、木耳银耳,这些食材孩子就不吃或者吃得不好。即使家长有一身好厨艺,有能力做更多种类的辅食,孩子也不吃。
先把一餐吃好
与其考虑孩子在一岁前到底吃几顿饭,不如先看看孩子添加辅食后的这一餐吃得到底好不好,不只是吃的饭量,更重要的是质量。
辅食添加过程不仅是让孩子吃进去,更重要的是让宝宝顺利从吸吮过渡到吞咽,再从吞咽过渡到咀嚼。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出现吃饭问题的宝宝,大多数原因都可以追溯到一岁前辅食添加阶段过渡出现了问题,特别是吞咽-咀嚼的过渡做不好,孩子吞咽多咀嚼少,即使每天给孩子安排两餐、三餐,吃得质量上不去,摄入就不好就谈不上消化吸收,奶量又下降,孩子生长发育受影响。
一餐吃好了再考虑吃动平衡
要不要从一餐增加到两餐,除了年龄这个因素外,首先考虑上面提到的,先把一餐吃好,孩子的吞咽-咀嚼过渡好,一餐饭菜的营养搭配做好,这些做到位了,再看孩子的运动量,否则孩子吃得营养不全面,吃太多消耗得少,特别是小月龄宝宝大运动受到限制,外出又抱着或者坐婴儿车比较多,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问题。
婴幼儿每天活动量到底是多少,大部分家长是没有概念的。在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中对此也有说明:
7~12月龄婴儿每天俯卧位自由活动或爬行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,多则更好。12~24月龄幼儿每天的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,多则更好。
与此同时,尽量减少婴幼儿久坐不动的时间。将婴幼儿束缚在汽车安全座椅、婴儿车或者背着、抱着的时间不宜过长,每次不应超过1小时。
比如孩子大运动发育很好,8个月9个月就能四肢支撑身体高爬,而且爬得很快很稳当,1岁左右能独自站起来,全天的奶量超过了建议的奶量,这时增加一餐就没问题。
不仅要关注吃,还要关注排便
排便作为消化的最后一环,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吃的状态,消化的情况。
辅食添加过程中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便干、排便困难甚至出现便秘。
所以孩子加一餐前和加一餐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,看是否稳定。否则孩子增加了一餐,却消化不好,加重排便困难、便干的情况,得不偿失。
需要注意时间安排
从每天一餐改为每天两餐,最大的难题就是两餐的时间安排。
从我们工作实践来看,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早上起床后第一餐安排不合理,可以说90%的家长在宝宝睡醒起床后,第一餐给的都是奶,而不是安排孩子吃辅食。
家长早上起不来,于是孩子醒了之后第一餐给奶,辅食安排在上午。这样安排,孩子喝完奶,有的上午还有一小觉,或者喝完还要睡回笼觉,第一餐辅食的时间就无法固定下来,奶的量也容易影响第一餐辅食的食欲。
第一餐辅食乱了,后面第二餐和奶的时间都会乱。要么是第二餐和第二餐辅食的间隔时间太短,孩子两顿饭都吃的不好,要么是第一餐和第二餐辅食间隔时间太长,变成上午一餐,下午一餐,中间还要安排孩子吃水果加餐的时间,喝奶的时间和午睡的时间,根本就排不开,变成了孩子一整天不是吃就是睡,每一餐的时间间隔都很短,每一餐都吃得不好。
另外,第一餐安排奶,不安排辅食,容易让孩子养成早起第一餐必须是奶的习惯,等孩子一岁半安排三餐的时候,早餐吃得非常差,因为早起第一餐喝奶习惯了,必须是水分充足的液体,吃辅食感觉太干,吃不下去。
所以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宝宝睡醒后,第一餐安排辅食,午餐安排辅食,奶在两餐之间和下午、晚上喝,这样晚餐安排奶,容易消化,不影响第二天早上的食欲,午餐安排辅食,也有下午的运动消耗,不必担心吃多了不消化。而且这样的安排为后面每天安排三餐也打好了基础。
总而言之,小月龄宝宝每天从一餐改为两餐,绝不是直接多吃一顿这么简单,要从孩子的作息、辅食营养搭配、运动、睡眠和饮水等多角度综合考虑。
希望今天的内容对各位妈妈有所启发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51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