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刷手机,看到素来淡定的学姐发了条朋友圈:儿子,对不起,妈妈这辈子做得最错误的决定,就是把你培养成了一个暖男。
学姐儿子睿睿今年12岁,算我们朋友圈中公认的“贴心小暖男”。你能想到,一个只有十一、二岁的男孩,记得妈妈的生理期,还会定期提醒妈妈喝热水吗?
不仅如此,他还会努力攒钱,给爸妈过结婚纪念日;出门点餐,永远记得爸妈的口味;几家聚会,家长只要知道自家孩子跟着睿睿哥哥,就能放心地做自己的事。我们一度非常嫉妒学姐,开玩笑说她养了个“爹系儿子”,学姐也很以儿子为傲。
所以,深夜看到学姐的朋友圈着实吓了一跳。
把儿子养成“暖男”,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
学姐说,睿睿的几个同学来家里玩,看到了睿睿收藏的一排高达,有几个甚至已经绝版了。同学看到后两眼放光,爱不释手。那排高达是儿子的心头好,平时都不让人碰,只有每周末大扫除时,他才会拿出来擦擦灰。
看同学这么喜欢,儿子就拿出来给他们把玩。谁知同学要走时,突然提出要买这几个高达,睿睿不同意。于是,几个孩子开始游说,甚至承诺给市场价的 1.5倍。最后不知几个孩子怎么商量的,高达还是被同学拿走了。
一整晚,儿子都闷闷不乐,问他怎么了,孩子直说没事。直到晚上妈妈去他屋子说“晚安”,才发现高达柜子空了好几个,缺的还都是睿睿最喜欢的那几个!
孩子这才含着泪问妈妈:妈妈,你不是说要换位思考、体谅他人吗?为什么我体谅他人,把高达送给他们后,还是很难过?
看着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的儿子,学姐说那一刻她心疼得像针扎一样。她教会了儿子共情、让儿子有了同理心,但唯独忘记告诉他何时该遵从本心,何时该勇敢说“不”!
学姐回忆,那几个被拿走的高达,其中有一个是孩子考进年级前三时爸爸给的奖励。当时孩子为了拿到这个奖励,每天凌晨5点半就起床背单词、古文,晚上11点,还在书桌前整理知识点。爸爸也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托国外朋友从一个二手商店淘回来的。
得到的有多不容易,就有多珍惜。别说孩子心疼了,她一个门外汉想想父子俩的付出,都觉得不舍,更何况儿子!于是才有了半夜那条朋友圈。
培养孩子别一味追求“暖”
不知何时起,“暖男”成了备受追捧的人设。于是一批年轻妈妈,致力于将儿子打造成小暖男。
各类媒体上,都能看凭借“小暖男”人设,吸粉无数的育儿博主。这导致越来越多宝妈误以为,那些替人考虑的“小暖男”,才是男孩该有的样子。殊不知,这种雕刻的暖,反而像是一把枷锁,束缚了孩子的自我与童真。
就像学姐,以前儿子做一些替他人考虑的暖心举动,学姐都会特别夸张地表达赞美。慢慢地,孩子为了获取妈妈的赞美,行为越来越暖,但娃真的快乐吗?学姐现在反思,才惊觉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。
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与人的沟通归纳为3个要素:自己、他人、情境。
我们一味地追求“暖”,会让孩子将关注点放在“他人”和“情景”上,而这恰好就是“讨好型人格”的特点。讨好型孩子很容易忽略自己,内在价值感比较低,行为上则过度和善。
这类孩子过分重视他人的眼光和意见,很难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。因此,睿睿才会在同学讨要高达时忘记考虑自己意愿,反而担心同学会不会不高兴。
除此以外,这类孩子还很容易被“能者多劳”、“乐于助人”、“善良”等类似的话捧杀或道德绑架。容易被一些琐事缠身,被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占用大量时间。
萨提亚认为讨好型人格,往往容易成为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或对应情绪的寄居对象。讨好型人格的孩子,外表有多温暖,内心就有多悲凉!
所以,家长真的没必要追求“暖”,我们所谓的“暖”何尝不是对孩子的另一种压榨呢?
如果你有儿子,请将他培养成“绅士”,而不是“暖男”
英国教育家约翰·洛克在《教育漫话》书中曾说:不管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;美丽的还是丑陋的;聪明的还是愚蠢的;不分民族、种族、性别,要把每个孩子都当未来的绅士来培养。
深以为然,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进退有度的“绅士”,而非只会付出、压抑自我的“暖男”。
可以教孩子善良,但请教会他尺度
《教父》里有句台词:“没有边界的善良,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。毫无原则的仁慈,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。”
还记得电影《素媛》里那个7岁的小女孩吗?她只是在暴雨天,善良的让一位大叔在自己的伞下躲雨,却招致了被强暴且终生携带便袋的惨剧。这种善良不要也罢!
很显然素媛的父母并没有告诉孩子,一个成年人向小孩求助,本就不合常理,这种时候不仅不需要“善良”,反而还要想办法远离。
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:我们可以给别人善良、温暖,但前提是对方值得,有些人没有被善良对待的资格。
教会孩子担当,但要让他学会“课题分离”
你发现没,很多所谓的“小暖男”,其实是特别擅长做一些本不属于自己负责的事。比如,会帮别人照顾孩子,会讨好同学放弃自己玩具的睿睿,他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。
照顾孩子本应是其他叔叔、阿姨的责任,但由于睿睿的“暖”,这种责任最后转嫁在了睿睿身上;放弃玩具也是同样的道理,他其实没有义务考虑别人的想法。这就是家长没教会孩子“课题分离”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“课题分离”就是分清“自己的事”和“别人的事”。
讨好型孩子,就是没有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。向同学讨要玩具本就是对方无理的要求,这是对方的课题,我们没必要替他买单。此时如何拒绝,才是我们的课题。
只有教会孩子“课题分离”,孩子才会建立边界意识,在人际交往中才会更有分寸,掌握主动性。
最后,想呼吁各位妈妈,以后不要再一味地追求“暖”了,还孩子一份顺其自然吧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wk88.cn/23534.html